评估内容
|
评估标准
|
一
办
学
条
件
|
1.学历教育规模稳定,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设备值达标。
|
(1)学历教育规模稳定在2000人以上。
(2)2013级新生起班额原则上不超过35人。
(3)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不少于25平方米。
(4)生均设备值二类产业不少于8000元,一产、三产类不少于6000元。
|
2.办学经费按时足额拨付,并逐年提高。
|
(1)地方出台职业学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高于省定标准、高于本地普通高中标准。
(2)省级以上建设项目地方配套经费足额到位。
(3)教育附加费30%用于职业教育,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统筹0.5%用于职业教育。
|
3.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参与职教集团等办学联合体。
|
(1)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与5个以上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2)参与省、市级职业教育集团等办学联合体。
(3)集团成员间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形成教学链、产业链、利益链的深度融合。
|
4.有稳定的教育国际合作项目,开展涉外技术培训。
|
(1)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至少1个境外优质教育机构或行业企业有稳定的合作项目。
(2)引进境外优质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学校专业课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比例达5%以上。
(3)开展技术培训,服务跨国企业(集团)发展需要和高技能劳务输出需求。
|
5.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达标率,重视“三通两平台”建设。
|
(1)1000M光纤接入互联网。
(2)计算机数量满足教育、教学和管理需要,主要教学场所均配备了必要的多媒体设备,50%以上的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功能。
(3)充分利用省级以上管理和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4)100%教师和70%的学生建立“网络学习空间”。
(5)骨干专业均建成包括网络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工作过程模拟App、通用主题素材库、名师名课音像以及专业群落网站等多种形式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开展网上学习、在线辅导、考试评价和证书考核,教师教育技术职业能力考核通过率达95%以上。
|
二
队
伍
建
设
|
6.学校管理团队团结务实、结构合理,管理体系完善。
|
(1)校级领导班子团结务实、结构合理,具有科学发展的战略思维和发展方略。
(2)内部组织机构健全、管理体系完善。
|
7.注重师德建设和考核运用。
|
(1)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教师为人师表、严谨治学。
(2)注重师德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用、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3)近三年没有发生重大的社会影响恶劣的违反师德师风事件。
|
8.教师队伍整体结构合理,学历、职称、技能水平达标。
|
(1)师生比达1∶11~13。
(2)专任教师学历全部达标,研究生比例达到30%,中级以上职称教师达60%以上(其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30%以上),专任专业课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不低于60%,专任专业课教师“双师型”比例不低于80%(其中技师以上“双师型”教师不低于40%)。
(3)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20%-30%,均具有技师以上职业资格或中级技术职称,其中30%以上具有高级技师职业资格或高级技术职称。
|
9.建立师资团队建设的长效机制,拥有名师和骨干教师团队。
|
(1)教师团队在省内外相同专业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各专业带头人在行业中有一定影响,有省级以上教学名师、特级教师、省领军人才培养对象,有省、市中心教研组成员,教师获得或引导学生获得省级以上技能大赛或创新大赛一等奖,有省级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或省级“两课”评比“示范课”(“研究课”)获奖者。
(2)建立师资团队建设的长效机制,有中长期教师建设规划和培养方案,教师5年一周期完成360学时全员培训达100%,教师培训经费达到教师工资总额的1.5%,实行专兼结合、固定岗与流动岗结合的教师人事管理制度,绩效考核评价制度体现职业教育教学特点,符合教师专业成长规律。
(3)建立校企共同培养培训教师的工作机制,各专业均建有由骨干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名师(专家)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室,教师以专业团队整体规划培养,专业负责人和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明确、落实到位,至少与1个优秀企业共同建立了专业教师实践基地;每年参加省级以上培训的教师达15%,每年有教师出国培训。
|
三
管
理
水
平
|
10.学校发展思路与规划科学合理、可行性强,管理制度健全,学校管理目标明确、责任落实、措施有力、达成度高。
|
(1)实行科学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并通过发展性督导评估,年度实施计划目标明确、责任落实、措施有力、达成度高。
(2)依法科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维护教育教学秩序,全面落实国家、省关于学校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3)建立“学校—系部”两级管理体制,形成校系结合、以系为主的运行机制,职责明确、运行高效。
|
11.重视安全管理和学生安全教育。
|
(1)校安工程按照教育部门审定的序时进度完成。
(2)落实学校安全管理制度,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到位。
(3)每学期组织安全教育主题活动,组织安全演练。
|
12.质量监控动态、适时、有效。
|
(1)建立以学校为核心、第三方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推进管、办、评分离,以教学效果评价教师、以素质能力评价学生,以社会贡献评价学校。
(2)建有教育教学质量督导室,配备专、兼职督导员,实现对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成效动态、适时、有效的监控。
(3)学生、家长及用人单位等社会各界对学校满意度均达90%以上。
|
13.校园学问建设特色鲜明。
|
(1)学问建设有规划、有方案、有落实,形成了全校师生普遍认同和追求的价值观及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具有体现学校学问精神和办学特色的校史、校训、校徽、校歌。
(2)技能竞赛、社团活动、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管理规范,特色鲜明。
(3)校园环境整洁优美,文体活动设施齐全,人文气息浓郁,专业特色鲜明,职业氛围浓厚。
|
四
素
质
教
育
|
14.学校坚持德育为先,树立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德育管理制度健全。
|
(1)德育理念先进,师生知晓度达95%以上。
(2)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健全,落实情况好。
(3)德育工作特色鲜明,经验成果在省辖市及以上范围推广。
|
15.重视学生职业素养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成效显著。
|
(1)定期组织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和诚信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
(2)学生能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人格健全,敬重他人,具有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职业行为规范。
|
16.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
(1)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达90%以上。
(2)心理教育进课堂,有心理咨询室,并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
(3)家庭经济困难、身心发展困难学生受帮扶比例均达100%。
|
17.积极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和“三创”教育,制度健全,有创业实践和创业典型。
|
(1)将职业生涯教育纳入教学计划。
(2)学生“创业、创新、创优”能力培养有计划、有方案、有落实。
(3)有5个以上学生创业实践基地或创业项目。
(4)及时总结、汇编优秀学生创业典型事迹。
|
五
专
业
建
设
|
18.学校成立专业建设引导委员会,专业设置、调整经过调研和论证;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吻合度高;专业建设规划科学合理,保障有力。
|
(1)各专业(类)均建有以行业企业专家和职业教育专家为主体的专业建设引导委员会,定期开展人才需求预测、专业建设咨询、专业调整研讨等活动,调研成果在人才培养中充分体现。
(2)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求,专业设置主动对接产业发展,设置引导行业发展、职业变化的新兴专业,所有主干专业均形成专业群或产业链。
(3)专业建设有规划、有目标、有方案、有措施、有特色,明确专业建设标准,建设条件保障落实。
|
19.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施严格规范,目标明确。
|
(1)严格实行国家和省有关要求,科学制定并滚动修订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
(2)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和职业特征,技能等级要求明确。
(3)体现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上的延伸与衔接。
|
20.按照国家、省规定要求安排教学。
|
(1)从2013级起,按国家和省规定设置课程,实施“中等职业教育‘2.5+0.5’、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4.5+0.5’,校外顶岗实习时间一般不超过0.5年”的教学安排。
(2)强化实践性教学,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总学时之比为4:6(实践性教学比重达到总学分一半左右)。
|
21.专业建设水平高,形成品牌特色专业。
|
(1)有3个以上新一轮省级品牌(特色)专业。
(2)有一届以上毕业生的所有专业均为合格专业。
|
22.课程开发理念先进,成效明显,教材应用、开发制度规范。
|
(1)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适应,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高职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形成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新岗位的校本课程。
(2)有市级以上精品课程或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
(3)建立教材应用、开发和更新机制,吸取技能大赛成果,开发校本教材。
|
23.教学方法多样灵活,教学环境体现企业学问,积极推进教改探索。
|
(1)探索多样化教学方式,普遍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专业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教学过程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强。
(2)教学环境有机融合学校学问与企业学问,通过实景和虚拟等多种手段充分体现企业真实情境,有效营造生产环境。
(3)探索和实施小组学习、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根据专业特点,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因材施教,推行分层教学、走班制、导师制等,完善学习困难学生帮助机制等。
|
24.重视实践性教学和顶岗实习工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水平高,校外实训基地合作稳定,管理规范。
|
(1)系统设计实训与顶岗实习,科学安排实训实习内容与时间,在产业园区、企业车间等生产一线建有稳定的教学课堂,建立了“校中厂”或“厂中校”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共同完成实训实习任务。
(2)有2个以上省级(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实验实训课开出率达95%以上;主干专业均建有教学与实训一体的现代化“教学工厂”、“企业课堂”、“技能教室”或“技术设计服务区”;实训基地实现产、学、研、训、赛、考一体化和实训生产化。
(3)有不少于8个、合作协议满3年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其中辖市区域内的不少于3个,骨干企业不少于3个。
|
六
办
学
绩
效
|
25.学生全面发展,技能水平高,“双证书”获取率高,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奖率、获奖层次高。
|
(1)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95%以上,其中20%以上获得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国家职业资格三级证书或两个以上国家职业资格四级证书。
(2)参加学业水平测试或技能抽测通过率达95%以上。
(3)近三年在校学生技能大赛(或创新大赛)和文明风采大赛获得省级一等奖以上奖项。
|
26.毕业生就业服务规范、有效,就业率高、学生及用人单位满意率高。
|
(1)建立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为毕业生提供多种形式继续学习渠道。
(2)毕业生就业率(含升学)达95%以上,对口就业率达70%以上,本地就业率达80%以上。
(3)在校学生对本专业的满意度90%以上。
(4)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满意度90%以上。
|
27.发挥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职能,开展技术应用与服务,辐射作用大。
|
(1)学校资源向社会适度开放并经常化、制度化。
(2)学校建有技术应用和服务团队,每年参与生产、咨询和技术服务的项目不少于5个。
(3)服务新农村建设,每年开展送科技下乡等活动不少于2次。
(4)积极开展面向企业和社会的职业培训,年培训人次不少于全日制在校生数。
|
28.形成自身办学特色,社会贡献大,改革创新成效显著,社会声誉高。
|
(1)学校各项改革创新成效显著,并形成了原创性的范式和经验,在市内外同行中有重要影响。
(2)近三年学校获得市级以上综合性表彰。
(3)学校成为当地相关行业、企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和输送的重要基地,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大、社会声誉高。
|